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主要经济体通胀上行 我国通胀风险整体可控

来源:国际商报 发布:2021-08-26 09:17:18

近期,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经济体通胀指标呈上行态势,全球通胀升温对中国的输入性压力加大。今年以来,在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带动下,国内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显著上行。5月份PPI同比涨幅达到2013年以来最高月值9%,6月和7月也持续处于高位。这引发了外界对中国通胀预期的担忧。

对此,受访专家认为,当前中国通胀压力整体可控,也不存在全面通胀的基础。面对全球大通胀压力,中国要“以我为主”,稳字当头,关注自身经济恢复和扩大内需,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通胀风险整体可控

“短期来看,中国确实面临一定程度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但不存在全面通胀的基础,通胀风险整体可控。”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对国际商报记者如是说。他认为,尽管7月中国PPI同比重回9%的高位,但生产领域价格的上涨并未显著传导至消费端,5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与核心CPI(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均未超过1.5%。7月CPI同比增长1.0%,比6月放缓0.1个百分点。

“近年来,国内下游行业竞争激烈,PPI向CPI的传导关系明显减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起伏波动对国内CPI走势的影响也相应较低。并且中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总供求保持基本平衡,不存在全面通胀的基础。”徐洪才说。

当前中国通胀压力整体可控,还得益于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上半年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科学管理市场预期,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做好宏观政策调节

业内人士提醒,相比之下,目前更需要关注美国的通胀问题。从外部看,全球多个主要经济体通胀预期升温。美国通胀形势最为严峻,其货币扩张相对名义GDP增速的偏离也最大。7月,美CPI涨幅与6月持平,同比上涨5.4%,创13年新高。今年以来,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最高已突破1.7%,反映了市场对其通胀预期的担忧。

对此,徐洪才表示,中国更应该“以我为主”,稳字当头,关注自身经济恢复和扩大内需,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好下半年宏观政策调节。

在财政政策方面,徐洪才认为,下半年,财政政策进一步发力的空间较大。今年中国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但从目前执行进度来看明显落后于过去几年,预计未来几个月会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从而为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打下基础。

“尤其应加大基建投资和制造业领域的投资。这次河南洪涝灾害给外界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未来传统基建的比例仍要加大,尤其是地下管网等项目的比重要增加。”徐洪才提醒道,目前需要关注的问题或者说隐含的风险是,PPI高企导致中小企业成本压力上升,因此要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减税降费的力度。

在做好价格波动预期引导方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要临时利用国家战略储备抑制市场价格,适当利用国家储备库直达实体企业,适度为原材料市场涨价预期降温,适时做好重要物资的市场调节,逐步熨平商品市场的价格波动;另一方面,要进行必要的价格管理,包括建立必要的价格联动机制,防止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以及运输环节价格过度上涨,引导现货市场设定合理交易目标,并采取必要的市场管理措施。(记者 白舒婕)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