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的学生挤满了道路两侧,依依不舍地挥着手……这是近日出现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民族中学校园里的情景——当天,最后一批杭州支教老师圆满结束支教任务,离开黔东南返回杭州。
据了解,在陈立群、蔡毛两任校长的接力下,如今的台江民族中学已是远近闻名的名校。去年高考该校一本上线率达到29.19%,排黔东南州第一。
让学校成为留守学生的家
2020年8月,在杭州市教育局的组织推动下,21位杭州教师赴黔东南州支教。
作为时代楷模、台江民族中学原校长陈立群的继任者,杭州第四中学党委副书记蔡毛依然记得前年八月第一次踏进台江民中的大门时,感受到的是满满的压力和挑战。“陈校长在台江的威望很高、成绩突出,家长和学生担心我能不能把他的担子接好,会不会只是来镀个金。”蔡毛暗暗决定,要以实际行动取得台江人的信任。
台江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台江民中六成以上的学生来自困难家庭,留守学生比比皆是。对此,蔡毛大力推行陪伴教育,每天早上六点四十分就出现在学校,晚上十点多还坚持陪着学生,和老师们一起努力将学校变成孩子们的另一个家。学生生病了,老师陪着上医院打针、垫付医药费;学生家里出了变故,校长出面协调解决。“前些日子,高二有个女生因父亲患癌症,想休学照顾家庭。我们立刻联系当地政府和爱心人士对其进行资助,并上门家访,孩子第二天就回来上课了。”蔡毛告诉记者,像这样的突发情况,几乎过一阵子就会发生。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台江民中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失学。
为了加强与学生的联系,蔡毛还在校长办公室门口放了一个信箱和一块小白板,告诉学生有任何问题和意见都可以写在上面。很快,这个信箱和小黑板就成了新校长和学生们之间的连心桥。每次晨会,蔡毛都会向学生通报处理情况——学生反映雨季头发不容易干,马上买来了一批吹风机;看到学生挂在寝室的衣服也是湿漉漉的,又在室外加装了晾衣棚。
点滴小事,让学生逐渐喜欢上了这位始终挂着亲切笑容的新校长。在蔡毛要离开台江时,校长信箱里塞满了学生的感谢信——“每次返校看到您站在门口迎接我们,我都会觉得像回到家一样。”一名学生在信中回忆。
大山里飞出了“金凤凰”
除了陪伴教育,蔡毛同样重视榜样的力量。
在宿舍楼到教室的必经之路上,蔡毛立了一排展板,展示的都是优秀学生的照片和信息,希望以此激励更多学生努力学习;还开设了培优课,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个别指导,并亲自利用晚上的时间给学生上化学课。
高三(18)班的杨桃,是2018年台江县全县中考第一,并参加了清华大学的自强计划。然而,杨桃家境贫寒,家里是县里的精准帮扶对象。为了让这只“山凤凰”飞出大山,蔡毛不仅对其进行重点培养,还自掏腰包为她垫付了去北京参加清华大学面试的费用。去年高考中,杨桃以贵州省第九名的成绩,成为台江县历史上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本土学生。前段时间她从北京回来,立刻就来学校给各个班的学弟学妹们打气,并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
去年高考,台江民中除了考上清华的杨桃,还有两位同学考上浙大,99名同学考上211高校。更让蔡毛欣慰的是学生心态的变化,“孩子们的眼光和目标都越来越远,原先最多就是省内的贵州大学,现在很多优秀的学生都把清华、浙大等省外的名校作为奋斗目标,我相信以后这里会走出越来越多的杨桃。”
“组团式”帮扶创造教育奇迹
去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启动后,杭州不再结对黔东南州,改由广东佛山市结对,杭州帮扶黔东南州工作队返杭,支教教师们成了留在黔东南州的最后一批“站岗人”。“离开前一天又去几个家庭困难或者要参加考试的学生家里转了一圈,给他们打打气。”在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支教的罗建基是该校最后离开的杭州老师,他告诉记者,支教一年多来他家访了四十多位学生,并成功劝返了不少辍学的孩子,“办好职业教育是改变这些大山里的孩子命运的希望,也是我们支教人的使命。”
从2016年8月杭州学军中学原校长陈立群应邀到台江民中支教并担任校长至今,杭州对黔东南州的“组团式”教育帮扶已五年有余。最高峰时,黔东南州有343所学校与杭州市中小学、幼儿园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黔东南州16个县市的学校均有来自杭州的校长或副校长,并至少有3名杭州教师长期支教。
“组团式”帮扶带来的是立竿见影的提升。台江县普通高中最低录取分数线上升了141分,台江职校学生流失率由超30%下降为不到7%。“组团式”帮扶更留下了教育事业的希望。通过集体赴杭培训、设立奖教基金等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本地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成就感。“希望有一天,台江民中不再需要杭州校长或是广东校长,仅靠自己就能撑起一片天。”蔡毛说。(记者 陈立平 通讯员 司文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