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早上七点半,在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志愿者张瑞强正焦急地排在蛇形挂号队列中。在人群中抓人眼球的,是和张瑞强一样的“红马甲”——为小区居民代购药品的志愿者。挂号仅是第一步。一天之内,等待张瑞强的还有代就诊、取药、缴费、分发、收款、清点……这样一系列繁琐的环节,他2-3天就要经历一次。
面对疫情 挺身而出
张瑞强是浦东新区高桥镇富特四村的居民,也是上海海洋石油局船舶分公司员工。小区封闭后,他成了第一批志愿者。
小区里75岁以上行动不便、身体抱恙的老年人很多。在严峻的疫情形势下去医院代购药品,张瑞强不是没有发怵过。“党员在关键时刻就要挺身而出,再说这事总得有第一个人做榜样。”在张瑞强的表率和居委的动员下,有8位志愿者参与了第一批配药工作。
怀揣着第一批124位居民的用药期盼,早晨七点半,张瑞强带领的“配药小分队”出现在上海第七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心血管科、内分泌科是配药需求最多的科室。往往一个科室就有三四十张市民卡,每个人手里都握着沉甸甸的责任。离开医院时已将近5点。打道回府后,他和队友们来不及歇口气,马不停蹄地在群里通知居民,并挨家挨户送药上门。夜里十点半,电话响了,传来隔壁小区唐阿姨低沉发颤的嗓音:“小张,我有点心绞痛了,现在给我送药可以吗?”他骑上电瓶车赶紧把药送了过去。
“小家”与“大家”:流淌的温情
承担了许多志愿服务工作,对张瑞强的儿子豆包来说,见爸爸一面很难。核酸检测时,张瑞强是“大白”,全副武装,包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眼,豆包只能凭借这双眼睛找爸爸。
在这里,“流淌的温情”随处可见:
八十多岁的陆奶奶在深夜给志愿者们送来亲手做的草头干饺;年近八十的钱爷爷下雨天趟着水也要把蔬菜给居民们送上门;埋头工作的年轻人端着饭盒一趟趟往孤寡老人家里跑……
“疫情有多难,我们就有多努力!疫情让人们的生活变得糟糕,但我会永远感谢这段人与人之间和睦有爱的日子。”4月16日凌晨,张瑞强在日志上写下这样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