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消息!炼就一双慧眼,宝山环上大科技园如何实现“1”到“10”

来源:新闻晨报 发布:2022-09-01 05:40:18

一头连着高校,一头连着产业,大学科技园被视为“创新策源地”。但它也面临两难处境。距离高校近了,很可能成了大学“附属品”,缺乏转化活力;距离市场近了,科学家们又难以交付信任,科研机构、资本方彼此间的语言体系“转译”遇困,影响转化效率。

缺乏市场化运行机制、收入来源单一、无法精准匹配市场需求……重重因素叠加下,自2001年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获认定以来,不少大学科技园发展平平、不温不火,难以孵出“叫得响”的科创成果。

图为环上大科技园,一街之隔是上海大学宝山校区


(相关资料图)

在正处于“北转型”中的宝山区,正式开园即将满两年的环上大科技园用实践破题。两年间,这里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试验场”。从“先投后股”到“技术经纪人”,多项全国、全市首创从这里走出,全力破解大学科技园从发现到转化成果中面临的方向、资金、人才之困。截至目前,环上大科技园已累计落地企业202家,转化科技成果49项,其中今年新增落地企业79家,转化科技成果16项。

发现者:“泡”在高校,炼就一双慧眼

科研成果转化中,大学科技园犹如“接力棒”,聚焦从“1”到“10”的突破。它们的必备技能,就是炼就一双慧眼,准确识别有市场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

图为环上大科技园

运营中,环上大科技园总经理李宇阳为团队定下一个规矩——“必须保证每天有一餐饭在高校食堂吃”。在他看来,只有花费大量时间“泡”在高校,才能让老师们交付信任,有更多发现科研成果的机会。

图为环上大科技园进驻企业研发的无人艇,目前已在东海执行任务

李宇阳相信,有市场价值的科研成果不是从海量的专利库中搜出来的,而是跟老师们聊出来的。“国内外的专利申请机制不同,转化路径也要因地制宜。”他解释说,在海外,专利申报是成果转化的重要依据,一旦专利申请成功后,往往能迅速变现,得到市场应用。国内高校的专利申报更偏向学术研究,大多基于职称考评的驱动,并非以产业化为导向。

正是基于“一餐饭”中培育出的科学家数据库,环上大科技园开辟了一个新模式——“反向孵化”,即直接拿着产业需求订单寻觅能“接单”的科学家。以某废钢切割机器人项目为例,企业先有需求,再寻找拥有这项成果的科学家。在李宇阳看来,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技术经纪人。作为“引路人”,他们既要懂技术、也要懂市场,关键是把企业需求准确转译给适合的科学家,以最短时间促成高效对接。

链接者:从应用场景到生产空间,管家服务贯穿全程

对大学科技园来说,找到产业需求或找到可用科研成果,都是成功的第一步。然而,光是发现还远远不够,大学科技园还要链接各方资源,让有潜力的“种子选手”不因缺资金、缺空间、缺人才折戟在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图为“科创会客厅”

有人用管家服务来形容大学科技园。橙康生物总经理张磊对此深有感触。用他的话来说,“只要上交身份证,后续一切都不必费心”。橙康生物落址于环上大科技园,核心产品是核酸快检产品。通俗理解,它既有抗原的便捷,准确度又接近于鼻咽拭子。今年初,其新冠快检试剂盒已获得欧洲CE认证,但在国内尚未取得国家药监局认证。就在企业产业化还差“临门一脚”时,环上大科技园等相关部门全力相助,为企业对接到了仁和医院。橙康生物顺利采集到了大量临床数据,企业的产品上市路也大大缩短。

链接应用场景,也链接生产空间。以一家攻坚无人机领域的航空科技公司为例,其正处于样机研发阶段,亟待合适的室内试飞空间。这家企业的油电混合发电机,填补了产业链空白,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发展前景可观。为拉近企业上下游距离,园区也帮忙积极协调可用场地资源。

越来越多科学家们主动走出“象牙塔”创业。拥有核心技术的他们,亟待匹配创业搭档来链接各方资源,提高成功率、缩短产业化链路。环上大科技园外,宝山区还吸引集聚了一个大学科技园集群,主打“一园一特色”,围绕新材料、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布局,给予科学家们更多选择权,挑选园区,也挑选合伙人。

转化者:“先投后股”激励“科创合伙人”

从发现到链接,想最终孵化出科创成果,还离不开良好生态的营造。这指向的是一种体系化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专家认为,一方面,涉及技术交易、企业孵化等“显性转化”;另一方面,也涉及创新教育、管理提升等“隐性转化”。

图为环上大科技园进驻企业迪派生物,其部分产品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对此,李宇阳谈到了部分海外大学科技园的成熟运营模式——技术转移中心。其下设的咨询部门,涉及评测市场、概念验证、竞品分析、创办企业等全周期服务。其不仅涉及校内外不同类型主体的联动,也需要各类功能性平台的有力支撑,包括中试场地、工厂车间等。

全周期的服务,需要极强的专业能力。但另一方面,现有的激励机制又不足以驱动大学科技园。来自市人大代表们的一项调研显示,在部分大学科技园中,载体租赁收入占比较高。当科研成果转化收益有限,反而需要担风险,服务质量自然打折扣,孵化能力也不尽如人意。

图为清华大学团队研发的清芸机器人

添动力,关键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去年,宝山区率先探索以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根据试点安排,大学科技园承担服务保障、持有企业股份、进行投后管理等职能。这样一来,大学科技园就成为高校的“科创合伙人”,共享收益、共担风险。

机制的优化还在加码。环上大科技园正与上海大学共同探索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这一新模式。借由提高学院和大学科技园的收入分成比例,激励他们主动为教师分担压力。譬如,从学院层面进行人力再分配,针对肩负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的教师适当减少教研考核指标;大学科技园则可以“包办”产业化阶段面临的种种难题。由此,大学科技园真正成为“黏合剂”和“催化剂”,加速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科研成果转化链路。

相关新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