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一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一个,立春就要来临了。中国旧时是个农耕社会,黎民百姓大都以种田为生计。在长期的农业劳作过程中,不但制定了二十四个节气,同时各地也总结出了不少与之相应的农事民谚、民谣。这些民谚民谣影响着一代代人的生活。
崇明地处长江口,岛民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谚语、俗语流传。笔者曾经应有关部门的邀约,整理、辑录过崇明二十四个节气中农事的民谚、民谣,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如下。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的一些农事活动,似乎已经远离了我们于今的生活,但是,作为口传的一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仍值得我们珍藏和记忆。
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一个。它在阳历的二月,亦即春节的前后。这时,严冬已过,新春来临,因此勤恳的农户就有这样的说法:春打六九头,农事早动手;拣种又搓绳,忙着修耜头(耜头,一种农具,又叫锄头)。
(相关资料图)
对于立春过后的雨水,民谣是这样讲述的:过完新春雨水临,田埂沟边草返青;三麦(三麦,指的是元麦、大麦、小麦)油菜浇垩壅(垩壅,肥料),扁担粪桶忙不停。
惊蛰是春天万物萌动的季节,有时候气温升高较快。民谚说:未蛰先蛰,人吃狗食(指未到惊蛰打雷的话,今年庄稼要歉收); 一到惊蛰,阵头出没。
春分时节崇明春雨较多,三麦田里容易积水,和淮北、黄河流域一带的“二月二龙抬头”盼雨水不同,崇明人常盼晴天,因此就有“春分晒来沟底白,青草也会变成麦”的说法。除此以外,民间还这样讲:“一过春分日要长,老牛犁耙拖身上”,以示春耕大忙开始。
清明是春暖花开的大好时机,是二十四个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民间有上坟祭祖的习俗:清明上坟祭祖宗,祭完祖宗浸稻种。
谷雨时分农活一天忙似一天,因此民谚就说“谷落黄秧 惊天动地 种花种麻 收草积肥”。这里的花指的是棉花,草指的是草头。
立夏来临时,崇明和别处一样也有用秤称人的习俗。不但如此,民间还要用嫩草头做烧饼吃。民谚这样说:“立夏称人吃烧饼,采桑养蚕忙来不停顿。”
小满一到,真正的三夏大忙行将开始:“小满时辰到,麦熟过桥黄;蚕老枇杷熟,三夏开始忙。”
芒种是农家一年到头最最忙碌的时分。崇明人这样形容芒种:“芒种芒种,样样要种;芒种芒种,忙来腰痛。”
夏至时节农活比较空闲。但是,俭家的崇明农户,仍会拿起锄头给花地除草。他们深知“夏至根边草,赛过毒蛇咬;田里锄一遍,胜过浇肥料”。
小暑来临就进入了盛夏时分,热得不可开。但此时也是水稻生长的旺盛期:“小暑里厢三个阵(阵指的是雷阵雨,三个阵是三场雷阵雨), 白米饭要吃来剰。”
大暑亦如此。民谚这样讲:“大暑热得双脚跳,稻在田中哈哈笑。”
立秋期间常常会遇到秋旱,所谓久旱逢甘霖就是这个道理:“立秋逢场雨,多收几斗米。”
进入处暑,盛夏行将过去。正是田里的棉花结朵之时。下雷阵雨能带来氮,正好为结朵的棉花输送养分,因此就有“处暑雷唱歌,棉花结罗朵”的谚语。
崇明民间历来就有“白露日的雨,到一处坏一处”之说,民谚“白露日脚下了雨 田里花地哭勿及”更是印证了此讲法。
时至秋分,三秋大忙开始了,“秋分一刮养稻风,地里忙来呒得空。花要拾,稻要收,来年小熟忙备种”就是此时农家忙忙碌碌的真实写照。
寒露来到,进入深秋,“秋来刮仔寒露风,菊黄蟹肥柿子红”,秋收大忙的日子要过去了,有钱人家正在开开心心地持螯赏菊。
霜降时,“收好花地种草麦,新米圆子台上摆”,农家也该为忙碌了大半年的自己犒劳犒劳了。
立冬时分,地里的庄稼该收的已经收好,该种的已经种好。天气就要冷了,即使不勤快的妇女,也要忙着赶缝御寒的棉衣:“九月廿七催懒妇,场光地净棉袄做。”
小雪天气已经变冷,此时如果尚有人家还未种完庄稼,那每年小熟的收成就要有问题:“小熟不能过小雪,再种花地呒出息。”
大雪天冷,能把庄稼地里的虫害冻死,因此就有“大雪有雪最最好,来年虫少花地好”的谚语。
冬至那天有否雨雪,能昭示新岁天气。所谓“干净冬至邋遢年,新年新岁雨绵绵;邋遢冬至干净年,干干松松跑亲眷”就是这个理。
小寒季节是严冬。小寒时节下雪,就好比为在寒风里的麦苗盖上了厚厚的被子:“大雪落在小寒里,花地好比盖层被。”
“年前大寒施仔一潽肥,来年小麦油菜晒满地”,这是提醒人们莫忘在寒冬时节给庄稼施腊肥。施了腊肥,明年才有好收成。
作者:柴焘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