篾竹兔子灯元宵放光彩,非遗手艺人守住“老底子”情怀

来源:新闻晨报 发布:2023-02-08 05:26:34

元宵节里,拉着兔子灯走街串巷是很多人儿时难忘的场景。前两天,在我们报道的嘉定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马陆篾竹编织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薛其华手札兔子灯的新闻,就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和喜爱。

记者了解到,薛其华尽管年逾八旬,却依旧坚持亲手为孩子制作兔子灯。可老人家年事已高,加上手艺没人传承,“老底子”的情怀和乡愁该怎么延续,让他有些担忧。


(资料图片)

01有温度、有记忆的节日礼物

“我们比一比谁的兔子灯跑得快……”2月5日(正月十五)傍晚的众芳社区分外热闹,孩子们拉着白白胖胖的兔子灯,你追我赶,欢笑声、兔子脚摩擦地面的声音回荡在社区的角角落落。

“喜欢它在地上滚动的声音,好像真的有只小兔子在追我,我现在就是这条街最靓的崽。”住在众芳社区的小朋友吴灏歌说。

王陈滢小朋友在今年迎来了自己的本命年,她笑着说:“我手里的‘兔子灯’也迎来了它的‘本命年’,能收到这份礼物,让我觉得很温暖很有仪式感。”

居民茅叶琴看到这些场景,颇有感触。“众芳以前是篾竹村,我还小的时候,只要一过年初四,大人们就会给我们做这种兔子灯。”茅叶琴说,后来日子好了,大家“告别”农村,住上楼房,但还是常常会怀念过去,“今天再看到这些,就好像回到了‘老底子’,满满的回忆。”

实际上,这些可爱的兔子灯都是耄耋老人薛其华,花了一周用“马陆篾竹”编织技艺制作而成的。

02正在消失的手艺

薛其华说,蔑竹编织技艺源于明末清初,由太湖洞庭传入嘉定众芳村一带,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他所在的众芳村过去是有名的篾竹村。自打记事起,薛其华就和马陆篾竹结下了不解的缘分,父母、乡邻都是他的启蒙老师。“等我学会做兔子灯后,大家都说好看,兴趣就更浓了。”薛其华感叹,自己年轻的时候,村里上千家人家都在抢着做篾竹制品。时过境迁,现在却只剩他一个人了,“篾竹编织是我们村里的传统,也是一种情怀,如果到我这里就消失了,那真的很可惜。”

△薛其华向记者展示的老照片

从生活用具发展到工艺制品,从小耳濡目染的薛其华至今都难以忘怀马陆篾作的辉煌岁月。大到竹椅、竹篮,小到杯套,几十年间,薛其华制作了百余件篾竹作品。然而如今,篾竹制品已经淡出了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体力和视力的下降,也让老人家干活越发力不从心。

在篾竹编织的过程中,记者注意到,老人家没多久就要把眼镜拿下来一会儿,看看窗外,再揉搓一下双眼,呢喃道:“老咯,过两天,得再去换一副度数高点的。这是精细活,视线模糊的话,容易受伤,效率也不高,像这种小竹篮,以前一天可以做2个,现在一个花4天……”

03

延续“老底子”的情怀

在这位老人心中,一直盼望着、期待着,在自己还教得动的时候,有喜欢竹编的人可以来他这里学习,把“老底子”的手艺传下去。

抱着为薛其华找到接班人的愿望,2015年,众芳社区居委会特地成立了马陆篾竹编织工作室,不定期在社区开展一些篾竹兴趣班,然而在年轻人中延续这份乡愁并不容易,为此,社区正加强宣传,希望广招学员。

“从竹子到成品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比较复杂,每道工序都要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如果要真的学成,得花费很长时间,大多数年轻人制作了一段时间就放弃了。”众芳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朱春华说,“但薛其华不放弃,我们也不会放弃,至少让社区里的居民不要忘记这门手艺。”

其实,不光是在众芳村,区文旅局在经过实地排摸、调研后,计划今年将在全区层面开设马陆篾竹编织课程,系统化设置、分阶段教学,普及这一非遗文化的同时,挖掘出合适的传承人。“不求多,只是希望在每一次的培训过程中能够发掘一到两名爱好者,最后把他们集结在一起,进一步加强训练,一起坚持下去。”嘉定区文化馆副馆长奚佳说。

在这里,小嘉也希望为实现薛其华的心愿来帮一帮忙,如果市民对竹编手艺感兴趣,可以致电39570278,联系众芳社区居委会,亲身参与到这份情怀的延续当中。

记者手记

实际上,不仅仅是薛其华所在的众芳村,在过去物质匮乏的时代里,人们都善于就地取材,从一根不起眼的竹子开始,大家用双手将它变成了千家万户都能用到的生活用具。他们往往没有设计稿亦或是图样,但当一件件精美的成品出现在你面前时,无论是用手摸,还是用眼看,你都能在方寸之间感受到纵横交错的经纬线,它们汇聚在一起,就像一张有温度的地图,描绘的是记忆里的故乡。任凭岁月洗礼,竹编依旧散发清香,不浓不淡、不紧不慢,好让彼此的乡愁有了栖息之所。

相关新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