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天下!会读书的温州人:人人都想当状元,榜眼个个也很强

来源:温州网 发布:2023-06-08 11:04:27

高考开考,三十六坊君在这里先祝各位高考生旗开得胜,金榜题名!


(资料图片)

温州出温商,温州人会读书也是自古闻名,宋代就有“温多士,为东南最”之誉。历史上,温州走出过7位文状元,堪称壮观。

▲温州科举试院展示馆

状元固然一枝独秀,榜眼也是天之骄子。据统计,温州还出过7位榜眼,其中宋代5人、明代2人,而且在历史上的成就与影响力完全不亚于状元。

与温州人关系密切的南宋名相周必大,曾有诗云:“状头谩诧文阶峻,榜眼常多紫绶垂”,意思是状元不要惊诧官职高,榜眼常能当上宰辅大官。

这句话不愧是老成持重的宰相之语,温州走出的这些榜眼,真的验证了周必大之言:

叶适,温州第一位榜眼,是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南宋知名思想家、文学家,被誉为“宋代浙学的最后一位领袖和集大成者”。

陈宜中,温州历史上第一位宰相,也是南宋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被视为温州人移居海外的先驱。

卓敬,历史上有名的忠贞之士,“靖难之役”中不屈被杀后,朱棣不得不赞叹:“国家养士三十年,不负其君,惟得一卓敬!”

王瓒,誉为“学冠一时,四海师模”,编纂的弘治《温州府志》保留大量珍贵史料,被誉为最特出最详实的一部温州地方志书。

本期,三十六坊君就借高考之机,回顾当年温州走出的那些精彩的榜眼们。

古时皇帝在金銮殿举行“面试”,称殿试、廷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所谓榜眼,最早是民间俗称,指的是金榜眼睛位置者。一开始因“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皆为榜眼”。后来以第三为探花,榜眼便成为廷试一甲第二名的专有称谓。

▲温州科举试院展示馆中状元群像

温州自古有“东南邹鲁”之称,科举史上温州在浙江省甚至全国都有相当高的地位。历代走出的7位状元分别是:徐奭、王十朋、木待问、赵建大、周坦、徐俨夫、周旋。

温州榜眼也不遑多让,官职和影响力甚至超过状元。宋代温州5位榜眼分别是叶适、陈棅、陈求鲁、林公一、陈宜中。

▲《宋季三朝政要》中关于林公一一事的记载

其中以叶适、陈宜中最为知名。此外,陈棅曾任严州知州,陈傅良赞其“才长文富”,为人低调;陈求鲁曾为左正言(监察御史)、大理寺少卿,以直言清廉著名;林公一廷对出众,本应是当年状元,因权相丁大全结党营私被置第二,时人有“今年廷对多私选,惟有林公一个公”谣语。

明代中榜眼者二人,即卓敬、王瓒,两人都曾名噪一时。

浙学领袖:叶适

叶适(1150—1223),字正则,号水心,晚年定居温州城外水心村,世称水心先生。他是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永嘉学派集大成者,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赞为经世名臣。

▲叶适像

少年时,叶适便与永嘉学派名儒陈傅良成为忘年交。19岁开始,叶适三度游学于学者云集的婺州,缔交陈亮、问学吕祖谦。27岁时,叶适遇到他生命中的又一位贵人周必大,并在他的保荐之下参加漕试,中得举人。

南宋淳熙五年(1178),28岁的叶适参加礼部试,高中进士第二名(榜眼)。他一生宦海沉浮数十年,官至权(代理)工部侍郎、吏部侍郎。

嘉定元年(1208),叶适回到故乡,专心著述讲学,成为著名教育家,奠定永嘉学派的理论基础与学术地位,叶适称永嘉之学为“制度新学”,希望从制度入手,解决社会问题,改善民生。他反对“义利两分”,集成永嘉学人的思想精华,并将之系统化,把永嘉学派推向鼎盛,被誉为“宋代浙学的最后一位领袖和集大成者”。著有《水心先生文集》《水心先生别集》《习学记言序目》等传世著作。去世后赠“光禄大夫”,谥“文定”。

温州第一位宰相:陈宜中

陈宜中(?—1282后数年),字与权,永嘉(今龙湾)人。陈宜中出生在温州城区,家住城外城南厢相儒坊。

▲陈宜中像

陈宜中少年时代家境贫寒,但才华过人,《宋史》称他“性特俊拔”。陈宜中在太学时就很有文名,宝祐四年(1256),他与刘黻、林则祖等人联合黄镛、曾唯、陈宗上书宋理宗,弹劾权奸丁大全,被削籍除名,被称为“宝祐六君子”。

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陈宜中考中进士,位列榜眼。从此他跨进仕途,一路由绍兴府推官、福州知州,一直到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枢密使兼权参知政事、右丞相、左丞相等。陈宜中为官清正,他曾主政福建,尽管只有一年多时间,《宋史》评价“在官得民心”。

▲祭祀陈宜中的福州林浦古村宋丞相陈公祠

南宋德祐二年(1276)二月,临安陷落前夕,陈宜中奉益王、广王南逃。史载“广王益王由海道趋温州,二王驻温州之江心寺。苏刘义、陆秀夫来会。时陈宜中海航泊清澳门,诸人往见之,共议兴复。”约在景炎二年(1277)底,陈宜中前往占城(今越南南部),欲为行朝搬至占城做准备。可惜南宋朝廷气数已尽,祥兴二年(1279)二月崖山海战,陆秀夫背少帝投海,南宋灭亡。

至元十九年(1282),元兵攻取占城,陈宜中又奔走暹罗(今泰国),以图借兵复国,最终没有成功,后在暹罗忧愤而死。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陈宜中的老死异乡,被一些人视为“逃兵”,因此对其颇有争议。但在陈宜中抗元的最后根据地福州,民间一直把他视为保佑一方的神明,闽人有“秉正公心包龙图(包拯),义重山丘陈宜中”的说法。福州林浦古村还建有“宋丞相陈公祠”。

忠贞名士:卓敬

卓敬(?—1402),字惟恭,号海幢,瑞安卓岙人。

卓敬少时聪颖绝伦,读书一目十行。据明刘球《卓忠贞公敬传》记载,他“生而资质秀敏,颖悟绝人。读书十行俱下,一见弃去,终身不再读。”

▲江心屿卓公亭旁的卓敬像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卓敬殿试廷对第二(一说为二甲第一名),授户科给事中,后升任户部侍郎。卓敬生性耿直,敢于秉公直言、批评朝政,他曾密奏建文帝,建议徙封燕王朱棣于南昌以绝祸本,但未被采纳。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后,卓敬不屈被杀,夷三族。抄没之日,“一室肃然”,家中没有金银财物,唯有书画数轴,这令朱棣也不得不赞叹:“国家养士三十年,不负其君,惟得一卓敬!”

▲江心屿卓公亭

《明史·卓敬传》记载他“立朝慷慨,美丰姿,善谈论,凡天官、舆地、律历、兵刑诸家无不博究”。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为文精奇警拔,磊磊落落,类其为人”。卓敬著有诗文50卷,今瑞安玉海楼尚藏《卓忠毅公遗稿》一部。后人尊奉他为“瑞安四贤”之一。

四海师模:王瓒

王瓒(1462-1524),字思献,号瓯滨,今龙湾区永中街道殿前村人,谥号文定。

明弘治九年(1496),王瓒参加会试考中进士,殿试又被钦点为一甲二名榜眼。王瓒人称“榜眼王”,五马街一带曾立“榜眼”、“祭酒”、“尚书”三个牌坊以示纪念。

▲王瓒家庙

王瓒自弘治、正德和嘉靖年间一直在翰林院、国子监及礼部任职,官至礼部左侍郎,钦命追赠礼部尚书(正二品,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部长)。他两任国子祭酒,四典礼部会试,撰修国史,侍讲经筵,著作众多,对文化教育事业多有贡献,被誉为“学冠一时,四海师模”。

王瓒一生著作等身,传世著作有《正教编》、《瓯滨集》等。尤值一提的是,因为王瓒曾有修国史、《会典》的经历,弘治十六年,温州知府邓淮邀请他与蔡芳合撰《温州府志》。这部明弘治《温州府志》,保存了大量明以前温州古史的宝贵资料,被誉为最特出最详实的一部温州地方志书。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