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10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 孙鲁晋 王利)今天(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展示非遗事业发展成就,人民共享非遗保护成果,加强非遗业界交流合作的重要节日。记者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采访时了解到,这里素有“民歌之乡”的美誉,当涂民歌历史积淀深厚,曲调优美,节奏轻快,富有江南水乡民歌的独特风格,最早可追溯到六朝时期,是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民歌唱了1600多年,为何能从未中断还越唱越火?
“郎在下风薅稻稞,妹在上风唱山歌,唱得禾苗点头笑……”
在位于当涂县太平府文化园的当涂民歌传习所里,当涂民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陶小妹正在指导“当涂民歌原生态小组合”演唱《唱得绿海泛金波》,这是今年马鞍山市举办的非遗展演中的节目。
(资料图)
“因为我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亲在田里干活,唱的那种音腔音律在我的脑海里永远忘不掉,所以我就根据这个音腔音律对他们进行教唱。包括音律、咬字、旋律,必须口耳相传,告诉他们哪里是拐弯,哪里需要停顿,哪里需要释放,包括情感的抒发,我都对他们进行传承。我希望通过这种以师带徒的形式,更精准地传承好当涂民歌,把这种非遗的优秀文化传承得更远。”陶小妹说。
教唱者饱含深情,学习者乡愁满怀。“当涂民歌原生态小组合”成员陶金花说,唱歌总能让她回忆起儿时景象。“我们小时候种田的时候,奶奶和妈妈这一辈的人就在田里,边做农活边唱歌。我们小时候也喜欢听,我们也热爱唱。”
当涂民歌是流行于皖东长江两岸的各类民歌的统称,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与日常生活中创作出来的,数量众多,题材广泛。虽然是口头相传,但语言典雅,音律和谐,曲调既有北方的热情奔放,又有南方的委婉清新。
“当涂民歌的特色是南北兼容。一方面,在宋朝的时候,大南迁,把一些元素带到了我们当涂。另一方面,我们当涂还有地理原因,西边靠水,东边靠山,半山半水,造就了我们当涂民歌的特色。”陶小妹说。
从小生活在田间地头的陶小妹对当涂民歌耳濡目染。20世纪80年代,17岁的陶小妹参加了当涂县姑孰镇的一次民歌比赛,从此她深深沉醉其中,先后荣获县、市、省和全国农民歌手大赛一等奖等80多个奖项。2018年,她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涂民歌唯一国家级传承人,民歌爱好者张小香和陶金桂平时总喜欢跟着陶小妹学习。
“陶老师教得非常好,每个字都教得原汁原味的,所以我们唱的叫‘土得掉渣’的歌,就是当涂民歌,叫原生态。如果我们一个字唱得不标准,马上就这个字重唱,唱十遍,唱二十遍,一直唱到标准为止。”张小香说。
陶金桂说:“我们跟陶老师唱当涂民歌也有十几个年头了,我们当涂民歌唱得非常有亲切感,希望我们跟着陶老师,能唱出马鞍山,走向更大的舞台,希望我们的民歌能传承得越来越远。”
“在我们的传承传播下,慢慢地,这个民歌就进入了大众的视野。现在我们当涂县已经诞生了四个省级传承人,两个市级传承人,将近二十个县级传承人。”弹指一挥间,陶小妹演唱当涂民歌已有40年了,通过表演展示、传播非遗文化,学员至今已经有上万人次。除了传授教习、宣传展示,非遗传承最主要的还有收集保存。就像陶小妹,她不仅是当涂民歌的演唱者,她还将搜集、整理当涂民歌当作自己的使命。
近年来,陶小妹开始深入乡村,走到群众身边,和许多会唱民歌的老人交流,听他们唱民歌,然后通过录音录像,收集整理一些即将消逝的原始当涂民歌元素,先后搜集了30多首完整的当涂民歌。
“从2010年的时候,我就开始搜集一些老年人的歌,作为历史的见证,作为当涂民歌原始唱腔、音乐根脉、根系的佐证,讲大了这就是我们中国从远古传下来的一种声音。”陶小妹说。
让非遗走入寻常生活,从历史中走来,在现代中活化,关键是传承人队伍建设,而关键的关键又是青年一代的参与和成长。为此,当涂县文旅部门积极开展“民歌进校园”,组织当涂民歌传承人担任文化志愿者,向全县城乡中小学推广,目前已实现中小学校民歌教唱活动全覆盖,每年教唱学生达3万人次。通过学习,小学生昱文已经是小小民歌手了。
“陶老师一句一句地教我,我现在已经会四首民歌了——《唱得绿海泛金波》《打麦号子》……每次跟大家一起唱民歌,我就特别开心。”昱文说。
经过近10年的努力,当涂县实验学校以当涂民歌为传承项目,获得教育部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为非遗的传承发展播下希望的种子,陶小妹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我从2014年就开始到当涂县实验学校进行传承,选择三年级到四年级的学生,作为印象性传承,也选择适合这个年龄阶段的民歌来进行传承,他们很喜欢。现在基本上当涂县小学生,你只要问当涂民歌,人人都知道,而且他们也都会唱。”
近年来,当涂县在有效保护、传承当涂民歌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创新力度,不断唱响发展“创新戏”,着力创作出反映新时代、新风采的民歌精品力作,让古老的当涂民歌焕发蓬勃的生命力。
马鞍山市当涂县文化馆馆长杨陈说:“我们通过深入基层一线创作,通过民歌大赛、江南之花、周末大舞台等活动创作出《大美当涂》《凌云山之恋》等极具生活气息的民歌精品,新民歌大概有100首。”
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大众生活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应用场景,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机和活力。杨陈还告诉记者,当涂县不断加大当涂民歌文化旅游市场的开发力度,将听唱当涂民歌作为一个特色旅游环节,融入乡村旅游项目。
杨陈说:“在一些乡村举办的节庆活动里,开展当涂民歌巡演,将当涂民歌纳入当地旅游精品线路的重要环节里,利用民歌展演,扩大景区的文化影响力,也扩大我们当涂民歌的影响力。每年可以增加接待游客百万人次,旅游收入大概增加1.8亿元,形成保护、发展、研究、文旅融合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格局,也让当涂民歌得到更接地气的传承与保护。”
千百年来,当涂民歌回响在稻田麦浪之间,讲述着南北的融合,讲述着当涂人的勤奋。那一咏三叹的旋律不仅继续飘荡在这片土地上,也带着当涂人的乐观与包容,渐渐传诵到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