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神猴从何而来?
众所周知,《西游记》中“齐天大圣”,原是一巨石吸收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演化而来的。可到了后来有关孙悟空的“血统”,即他的原型与出身地问题,引起了近现代颇多争议,连鲁迅、胡适、陈寅恪等大师级人物也都见仁见智。争议的焦点是:孙悟空究竟是一只“中国猴”,还是玄奘取经时带回的一只“印度猴”?窃以为,孙悟空是杂取各种神话形象而混成的一只“混血猴”。
鲁迅先生曾提出,孙悟空源自淮涡水神无支祁,应该是一只中国本土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到:“魏晋以来,渐译释籍,天竺(印度)故事亦流传世间,文人喜其颖异,于有意或无意中使之,遂蜕化为国有……”具体到孙悟空的人物形象,鲁迅则认为,应当来自中国民间传说,其原型可能是淮涡水神“无支祁”。无支祁是古代神话中的水怪。他的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而且,力大无穷,常在淮水兴风作浪。大禹治淮水时,擒获住无支祁,用大铁索将其锁住并镇于淮阴龟山脚下。无支祁的形象,与镇于山下的传说,无疑与孙悟空有很多近似之处。
胡适先生却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1923年,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一文中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他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中找到一个神猴哈奴曼,认为,这才是孙悟空最早的原型。哈奴曼由风神与母猴所生,拥有四张脸和八只手,曾解救阿逾陀国王子罗摩之妻悉多王妃,在与罗刹恶魔罗波那的大战中,他智勇非凡,力能排山倒海,善于腾云驾雾,变幻形象多次救助罗摩王子,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梵文版史诗《罗摩衍那》赞颂的便是神猴“哈奴曼”义勇与法力。胡适还举证说明,伴随佛教的东传中国,《罗摩衍那》记载的“楞伽城大战”中哈奴曼大闹无忧园的情节,便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原型。
陈寅恪、郑振铎似也认同“哈奴曼”说。郑振铎先生在1934年出版的文集中曾提出“孙悟空的本身似便是印度猴中之强的哈奴曼的化身”。熟悉佛经的陈寅恪,则不仅论证孙悟空原型即哈奴曼,而且从另一部译经《贤愚经》中发现,“大闹天宫”的故事,本来源自两个绝不相干的印度民间故事,传入中国时,佛经传播者有意无意地将二者合而为一。陈寅恪说:“讲说者并合闹天宫与猿猴故事为一,遂成猿猴闹天宫”,“此《西游记》孙行者大闹天宫之起源也”。
孙悟空的原型,另有唐代高僧“释悟空”说,胡僧石磐陀说,等等。
其实,孙悟空的形象,经历由唐末至宋元明几代的演绎,在宋元之际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叫“猴行者”,取经故事至迟在元代已经基本定型。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是推陈出新的产物,其用意是影射明朝嘉靖、万历二朝厂卫横行、民不聊生的社会黑暗。孙悟空与玉皇大帝的抗争,正是代表着大众百姓与封建皇帝的抗争。因而,孙悟空的形象脱胎于吴承恩当年能搜集到的所有古代神怪传说,如禹的儿子启裂石而生“人面猴身能言”,禹锁镇无支祁于龟山下,印度神猴哈奴曼勇战恶魔,都成为塑造孙悟空形象的原始素材。
孙悟空应该是一只集众神之魂于一身的“混血猴”。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