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南周刊丨中国国家版本馆开馆一周年:打开文化珍宝基因库
文\海南周刊特约撰稿 曾庆江
2023年7月,中国国家版本馆将迎来开馆一周年,让这处被誉为“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的重要场馆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再加上暑期来临,一些父母已将国家版本馆列为孩子研学旅游的目的地。分布在神州大地东南西北“一总三分”的国家版本馆在建造方面有哪些讲究,4座场馆在功能上有何区分,各自珍藏着什么宝物?这些都是大家极为关心的话题。
(资料图片)
海南日报2023年7月3日B05版。
版本馆的无尽宝藏
中国国家版本馆是保藏和展示国家版本资源的场馆,是新时代我国重要的文化工程。2022年7月,“一总三分”馆藏体系的国家版本馆正式落成,并面向公众开放。
尽管国家版本馆落成仅一年,但实际上它有较长的发展史。国家版本馆的前身是1950年7月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图书馆;1957年,更名为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版本图书馆,从而初具版本收藏功能;1983年,再次更名为中国版本图书馆,其功能定位逐渐明确下来。2019年,中国国家版本馆建设项目启动,并于2022年7月竣工,这让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代各种版本有了更好的“住所”,可以永久传承下去。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厅。新华社发
中国国家版本馆规模宏大,馆藏丰富,以“一总三分”的格局分布于我国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宝贝”才能被收藏其中呢?据了解,国家版本馆的保藏范围目前有十大类,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重要出版物版本全部入藏,同时吸纳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中华古籍、革命文献、宗教文献、雕版拓片、碑帖家谱、钱币邮票、影视剧数字版和外国精品版本等,可谓是应有尽有。
国家版本馆陈列了不少珍贵的古籍,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的原大仿真影印本、原雕版印刷本等,令人叹为观止。一些镌刻着铭文的青铜器也在国家版本馆展出,比如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西周早期青铜器文物“何尊”在中央总馆与观众见面。该青铜器上刻有122个铭文,其中有“宅兹中国”字样,这是目前发现“中国”二字最早的实物记录,解释了“我们从何而来”的这个重要问题,可谓价值连城。
除了保藏珍贵版本资源,国家版本馆还主动策划推出主题展览,让观众过足“眼瘾”。比如广州分馆推出的“红色印记 映照初心——红色广东专题版本展”“互鉴千年 融通未来——海上丝绸之路专题版本展”“伟大时代的印记——改革开放以来精品出版物专题展”。
四大场馆的功能区分
国家版本馆在馆舍设计定位上是独一无二的,它采用了“一总三分”的馆藏体系,即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其根本目的是确保文化安全,即三个分馆是中央总馆的异地灾备中心,总分馆之间实行版本相互备份、异地保藏,确保代表中华文明的各种版本免遭各种灾害损毁,从而达到永久安全保藏的目的。
在场馆建设方面,总馆和分馆贯穿着同中见异的风格特征。四处场馆均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世”为主旨,都是依山而建,即分别以北京燕山、西安秦岭圭峰山、广州凤凰山等为屏障,既暗含了“藏之名山”的意蕴,也彰显了恢弘的气势。同时,四处场馆均凸显山水交融、露隐相间、馆园结合的特色,将独特的地理环境、恢弘的建筑设计、雅致的展厅环境和珍贵的精品版本有机结合,以美的风景吸引人、美的建筑打动人、美的版本感染人、美的文化熏陶人。
观众在中国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参观。新华社发
四处场馆的设计风格也体现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中央总馆位于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秉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将园林中的亭、台、楼、阁纳入其中,在错落有致中体现对称美学,既有大国气象又有时代风采。西安分馆南倚秦岭、北望渭河,展现出天人合一、汉唐气象的总体风格。杭州分馆精巧雅致,在山水悠然中彰显江南宋韵。广州分馆建筑群则贯穿着“中华典藏、岭南山水、时代新韵、文明灯塔”的总体设计思路。
除了建筑设计风格,四处场馆在馆藏方面也有所区分、各有侧重。比如中央总馆更注重整体性,西安分馆以西北文献为主,杭州分馆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辐射长江流域,广州分馆则在强化岭南特色的同时,还非常注重侨批侨刊的挖掘收藏。总体上看,四处场馆既遥相呼应、浑然一体,又别具一格、各有特点。
历代均重视版本保藏
盛世修典兴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典籍的收藏保存,从而使得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
早在周朝时,由朝廷设立的守藏室就保存着历算、预测、谋略等方面的典籍,可谓是最早的“国家图书馆”。史料显示,老子曾在周王朝担任守藏室史,类似后来的图书管理员。秦朝收藏各类典籍的地方被称为“石室金匮”。金匮指用金属封缄的柜子,石室即用石头修筑的房子,这种封闭性好的空间用来储藏典籍再合适不过了。但是,秦朝的焚书坑儒导致不少先秦典籍损毁,实在是遗憾。
位于西安未央区的著名古迹天禄阁是汉朝廷御用收藏典籍和开展学术活动的地方,兼具图书馆和档案馆功能。西汉学者刘向就曾在这里编校图书,搜集先秦典籍,为保存先秦文化做了大量工作。《战国策》一书就是在这里辑录完成的。
唐朝廷在门下省设立修文馆保藏典籍,后更名为弘文馆。据记载,当时的弘文馆有藏书二十余万卷,并有校书郎负责校理图籍,勘正错谬。宋代的崇文院是中央藏书之所,宋仁宗景祐年间,欧阳修、宋祁等人奉诏整理图籍,编撰了《崇文总目》。此外,崇文院还主持编纂了四部丛书,即《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厥功至伟。
蒙古族建立元朝后,积极学习汉文化。元文宗图帖睦尔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曾在京师创建奎章阁,以收藏各类经史图书。他还组织人员编修《经世大典》,整理并保存了大量元代典籍。遗憾的是,这部图书已经散佚。
明清时期的文渊阁是赫赫有名的皇家藏书场所。明朝时,一批饱学之士曾在此主持编修《永乐大典》,该书被称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清廷组织人员在此编修的《四库全书》也颇为有名。因《四库全书》规模宏大,为方便收藏,朝廷先后建造7座藏书楼,因此有“四库七阁”之说。
除了朝廷建造的藏书设施,中国古代还有一些著名的私人藏书楼,比如宁波范氏“天一阁”、苏州顾氏“过云楼”等,它们在保存中华典籍方面也功不可没。
(作者系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曾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