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设置九项监管评级要素 对评级较差银行将采取风险纠正措施

来源:新闻晨报 发布:2021-09-28 13:22:17

近日,银保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办法》设置了九项监管评级要素,将监管评级结果分为1至6级和S级,对评级较差银行将采取风险纠正措施,注重“早期介入”。

增加两项评级要素

9月22日,银保监会发布了最新的《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办法》共五章二十七条,包括总则、评级要素与评级方法、评级程序、评级结果运用、附则。

《办法》规定的商业银行监管评级要素一共9项,分别是资本充足(15%)、资产质量(15%)、公司治理与管理质量(20%)、盈利状况(5%)、流动性风险(15%)、市场风险(10%)、数据治理(5%)、信息科技风险(10%)、机构差异化要素(5%)。其中,数据治理和机构差异化要素是新增的评级要素。《办法》还将原“管理质量”要素修改为“公司治理与管理质量”,为9项要素中占比最高。

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传统的“CAMELS+”银行评级体系一般包括7项要素,分别为资本充足(C)、资产质量(A)、管理质量(M)、盈利状况(E)、流动性风险(L)、市场风险(S)和信息科技风险(I)。《办法》在借鉴“CAMELS+”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银行风险特征和监管重点,对评级要素作了以下优化:一是突出公司治理的作用,将“管理质量”要素修改为“公司治理与管理质量”,加大对银行机构公司治理状况的监管关注,引导银行将改进公司治理作为防范化解风险的治本之策。二是强调数据治理的重要性,增加“数据治理”要素,把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作为评判银行风险管理状况的基础性因素,加大数据治理监管力度。三是合理体现机构差异化状况,增加“机构差异化要素”,充分反映不同类型银行机构的风险特征,据此实施差异化监管。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分析称,新增“数据治理”要素表明,下一步监管部门将加大数据治理监管力度,提高商业银行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并以此作为评判银行风险管理状况的基础。而新增的“机构差异化要素”有助于进一步实施差异化监管。

被列为S级后不参加当年监管评级

在评级结果上,《办法》提出,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结果分为1-6级和S级,其中,1级进一步细分为A、B两个档次,2-4级进一步细分为A、B、C三个档次。评级结果为1-6级的,数值越大反映机构风险越大,需要越高程度的监管关注。正处于重组、被接管、实施市场退出等情况的商业银行经监管机构认定后直接列为S级,不参加当年监管评级。

如果综合评级结果为1级,表示银行在各方面都是健全的,发现的问题较轻且能够在日常运营中解决,具有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如果综合评级结果为5级和6级,表示银行为高风险机构。

评级程序方面,《办法》明确,商业银行的监管评级周期为一年,评价期间为上一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年度评级工作原则上应于每年3月底前完成。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程序包括年度评级方案制定、信息收集、初评、复评、审核、结果反馈与分析、动态调整、后评价等环节。

表现不良银行可能退出市场

《办法》还明确了实施评级结果级别限制规定和动态调整机制。对于核心监管指标不满足“底线性”监管要求,出现党的建设严重弱化、公司治理严重不足、发生重大涉刑案件、财务或数据造假问题严重等重大负面因素严重影响机构稳健经营,风险化解明显不力、重要监管政策和要求落实不到位等情况的银行,监管机构可以对按评级要素打分得出的评级初步结果进行调整,限制评级结果的级别。在年度评级之间,对于风险或管理状况发生重大变化的银行,监管机构在充分事前评估、制定完善工作方案的基础上,可按照规定程序对银行最近一次监管评级结果进行动态调整,增强监管评级的时效性和敏感度,为及时、有效采取相应监管措施提供依据。

对于监管评级结果,《办法》明确,监管机构可以根据监管评级结果,依法采取相关监管措施和行动。既要关注评级较好银行可能存在的弱点和风险苗头,加大监管跟踪和风险提示;也要对评级较差银行及时采取风险纠正措施,注重“早期介入”,避免风险恶化、蔓延,防止风险隐患演变为严重问题;而对于已经出现信用危机、严重影响银行消费者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及金融秩序稳定的银行,则应稳妥制定实施风险处置方案,根据具体情况,按程序依法安排重组、实行接管或实施市场退出。

《办法》明确,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结果原则上仅供监管机构内部使用。由于监管评级结果不予公示,东亚前海证券表示,短期市场反应上影响较为有限。(记者赵智妍)

相关新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