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热头条丨舌尖上的“非遗”,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来源:新闻晨报 发布:2022-10-07 05:23:44

提到非遗,你能想到什么?视听艺术、越剧、中华刺绣、码头号子……您可能不知道,非遗可不只有“看”,它还能“吃”。比如杨浦人熟知的“一心斋”,就藏着一门传承了六十余年的手艺——清真菜点制作技艺。

//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好味道,六十多年不变

“砰砰”,二两煎包落在不锈钢铁盘上;“吸溜”,嗦一口香菜满满、热气腾腾的牛肉粉丝汤……上午十点半,还没到饭点,位于平凉路上的一心斋清真饭店里已热闹起来,碗筷碰撞的声音此起彼伏,烟火气十足。

这家已开了六十多年的老牌饭店,对周围居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最经典的几道菜,熟客们闭着眼睛都能报出来:牛肉煎包、牛肉锅贴、三黄鸡、酱牛肉……这煎包是其中名气最大的,每次一煎起来就是金黄焦脆的一大锅,等锅盖一掀,滋啦作响,香气扑面而来,让人口水直流。

“不光是味道好,还干净卫生。”居民胡阿姨表示,因为年份长了,自己对一心斋很信任。如果想不出吃什么,就会来这里。

来一心斋吃饭,厨师几乎没有“失手”的时候,每道清真菜点都有各自的配方,加入什么调料、多重的肉糜,都有规矩章法。

牛肉煎包从面皮到肉馅儿,选材和分量都是固定的,牛肉只用精选的黄牛后腿肉,无筋无皮,制作时面皮一两二,肉馅一两四,加起来就是二两六,熟练的面点师就是“人肉称重器”,用手轻轻一掂量,就能即刻感觉出来。

一心斋的食谱随着季节的转换而更新,这也是“习俗”。譬如每年4月起,这里就要开售各色冷面和刨冰、绿豆汤;每年冬天,这里还会上新年夜饭半成品,方便宅家过年的家庭。

随着时代潮流的更迭,一心斋也在研究创新。前两年,这家老字号餐饮企业做起了外卖生意,在收银台边支起了一张小桌,专门用来放外卖餐点。每到饭点,桌上就堆得满满当当。

最近,厨师们还研究起了烤肉串,秋冬的时候,大家都能在这儿香喷喷地来几串。正是这样的坚守与创新,让一心斋开了六十多年,生意越发红火。

传承,从1913年开始

饭店负责人马旺林,是清真菜点制作技艺项目的上海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已近80岁的他,头发里夹着几缕白丝,目光却依然炯炯有神。每天早上,他都亲自到店调配秘制的肉馅、酱料等,并完成常规的巡视。

既已成非遗项目,这就不是做个菜那么简单。就说牛肉煎包,做起来都有门道可循,也有历史沉淀。马旺林的技艺,上可追溯至第三代传承人马世盛,也就是他的祖父。1913年,马老先生在山东曹县开起了“马记”清真饮食摊,将牛肉煎包、咖喱牛肉汤、酱牛肉等列入菜单,喂饱了一批又一批饥肠辘辘的食客。而这,也正是日后一心斋里几道名菜的雏形。

随着手里的功夫一日比一日老道,小摊的名气一日比一日大。再后来,马家居家南迁至镇江,又于上世纪40年代末迁至杨浦区黄兴路一带扎根。

马旺林起初就是个学徒。那时他还很小,按现在来算,才到上初中的岁数。他还记得第一次进厨房,眼前是一个个煤球炉,那时他还不知道,自己将与这灶台相守大半生。后来到了90年代,马旺林来到一心斋工作,并亲手参与菜谱定制,带教新手,将整家门店越做越大。

如今,门面从一个小小饮食摊,逐渐扩张至200平方米的一心斋饭店,再到如今逾千平米的三层小楼,门前悬着一块亮闪闪的招牌,吸引着往来市民。菜品更从只有点心,演变到冷菜、热菜超200个品种,每逢春节前夜,这里总订了几十桌年夜饭,桌桌大餐。

目前,马旺林已将这手艺传给了儿子,盼有一天这个第四代传承人能继续将一心斋的味道与文化传承下去。“一心斋,顾名思义,就是要一心一意地做好一件事情。而我知道,清真菜点就是我将用一辈子去做好的事。”

相关新闻

最近更新